常熟市报慈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全国各地学校开展的利用网络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上课时向学生布置研究性问题或学习的任务,学生分组上机上网搜集资料,然后同学们利用网上资料组成自己的“研究报告”,在全班交流,教师进行总结。人们看到,课堂上大多情况是学生们忙于网上寻找信息和简单地粘贴、组合资料,未能深入思考和做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人们将这种网络教学称为“低认知水平,简单技术操作”,对这种应用网络资源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表示担忧。从我国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来看,需要提高目前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初级状况,根据认知科学的最新理论,基于学生智力发展的科学规律,改革教学方式,及时地向建立起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方向发展。
世界上走在教育信息化前面的发达国家也遇到了与我国类似的情况。2000年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先后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是“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英特尔未来教育”等,强调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培养高级思维能力。
《“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课题,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从构建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入手,构建适合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和学生信息化学习的环境,结合各学科教学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从而改革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创建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智慧学习实验学校。具体说,教师创造性地将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手段整合于课程教学中,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协作、探究、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使参加课题研究的每一位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教育科研和工作业绩上都得到提高。
二、课题的理论假设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要求,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制定教学目标(发展性领域目标和知识性领域目标),充分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环境和发展平台,变封闭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开放的,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题的界定、理论依据
1、课题界定
“数字化校园”是指以校园网为背景的集教、学、管理、交流沟通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信息化学习环境”指利用互联网的功能特性和资源建立有意义的自主学习环境,能为学习者提供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为学习者事项探索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使学习者真正达到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应是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只能是用来创建意义建构的情景、帮助学生认知的工具,是一种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工具。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目标.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味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
四、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努力结合学校的现状,将教育技术与国外的教育理念、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一套包括课程问题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策略设计、多学科教学资源单元设计的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方案,最终目的是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增强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促进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
(1)通过研究使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更好整合。
(2)通过研究,解决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一些一直不能落到实处的问题。
(3)探索在信息化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的代表性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如协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以及典型案例。
(4)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件、课程、电子教案)以及典型案例。
(5)通过研究,探索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培养一批能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建立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低成本高效益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开发、收集、组织一批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形成在各科教学中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风、学风、校风:逐步改革现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建立“立足本校、联系社会”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保障系统。具体为:
1、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有效性研究;
2、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学习平台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3、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4、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特征与对策研究。
五、 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其中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1、文献研究法:本研究在大量的文献收集基础上,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建立了我在信息化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实验体系。
2、比较研究法:本研究对国际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英特尔未来教育”等,强调利用信息化环境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的研究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吸收它们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方面的经验,最终目的是提高我校课题研究的水平。
3、调查研究法:本课题在大量的国内外调研基础上,通过对我们现状分析、总结,同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具体的研究,设计出适合我校自己的研究方式
4、个案研究法:本研究对具体的案例进行了研究,用具体的事例诠释了在信息化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实施情况
课题按照预定的开展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
收集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制定课题计划,确定课题成员,开展“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构建在本校实施过程中的优势、缺点及对策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加强对师生信息技术的培训。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
进行显性知识积累研究,重点开发相关网站,建设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模块。
(1)初期
①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更新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改革意识.
②进行前测工作,制定具体研究计划。
③收集整理全校教师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建立资源库。
④搭建课题研究专题网站,并做好研究材料的整理、上传工作。
⑤全体教师继续深入学习,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维护好自己的个人BLOG平台,借助网络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2)中期
①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全员参与研究。
②总结出各种学习模式,完善学科教育资源。全面开展moodle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研究,不断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力度。
③收集研究成果,编辑教师论文集,学生的学习活动集,汇集网络课件。全面推出示范课和成功个案。
④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学校建设方案和案例。推广研究性学习平台“问不倒”,进行“问不倒”之星知识竞赛。搭建学生“我拍我秀”BLOG平台,对相关学生进行摄影知识及BLOG管理培训,评比校“数码之星”。
⑤搭建特长学生个人BLOG—“小名人工作室”, 使其成为特长生记录成长历程,展现自己的平台。
⑥总结经验,并写出阶段性的研究报告。
(3)后期
着重是挖掘学校内部的隐性知识,在提高学校组织知识管理水平的同时,全面提升师生个体信息素养,最终看哪一些学校做法在实际较成功,推广较成熟成功科学的模式以及管理制度。
①组织、承办各级公开展示活动,全面推广绿色班班通及龙芯电脑机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②组织全体老师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总结,撰写论文,参加各级征文、评比活动。录制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
③推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方案和案例。
④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数据的统计,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汇集网络课件。
本环节:侧重于看软件建设与应用结合的实际效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结集论文,组织课题成果展示。
2、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促进了学校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极大地推进了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变革。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功能模块的建设,为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使得学校教师都能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教育教学面貌焕然一新,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声形并茂的教学情景创设,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上网学习、搜集资料的同时,提高了信息化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真正的应用。
2、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加速了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数字化教务管理模块的建设,实现了教师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管理,课程管理,考务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督导等数字化教务管理功能,使得教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数字化德育管理模块的建设,不但实现了学生的操行评语管理的数字化,同时还提供家长与学生的网上认证,实现了家长与学生网上查询学习成绩,德育操行评语,学生在校表现,班级、年级、学校相关信息,网上留言,网上交流,实现了家校互动功能;数字化办公模块的建设,使得学校的办公工作,可以通过校园网的网上公文发布系统,新闻公告管理,校历管理,每周工作安排, FTP服务,BBS信息交流等多种渠道,实现无纸化的数字化办公功能;数字化科研管理模块的建设,使得学校的科研管理,可以通过网上科研办公、科研制度、科研档案、科研信息发布、科研项目申报、科研项目评比、教学评价等数字化功能加以实现;数字化财产设备管理模块的建设,使得学校的财产设备管理,可以通过财产设备管理系统、网上财产设备查询系统、网上设备报修系统、网络控制系统的应用,得以实现数字化的管理功能。
3、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加速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现代化。数字化资源模块的建设,学校教师可以通过综合资源库、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库视频下载系统,获得多种形式丰富的综合数字化资源、数字化图书资源、数字化的视频资源,教师们可以充分的将各种数字资源,应用于教学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之中,使得教师的业务提高有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平台。“学习型教师、学习型校园”因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得以实现。
4、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大力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学生综合素质。三年来,我校加大课改力度,走科研兴校之路,很多教师无论是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还是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水平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已经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了深层次的整合,在先进的教与学理论指导下,尤其是主体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并结合各学科自身特点,积极开展行动研究,既提高了教育效果,又丰富了理论素养。
现在,计算机和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知识,而是一件深受学生喜爱的学习工具。在我校读书节,英语节,科技节,艺术节的科学想象漫画等活动,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如美术作品创作,贺卡制作 ,个人网页等。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电子作品在国家,省,市,区的竞赛中(金钥匙)频频获奖。
主要交流、获奖情况:
2、《问不倒》、《我拍我秀》、《红十字爱心博客》在苏州市主题网站评选中分获二、三等奖。
3、教师个人博客多人次在各级评比中获奖。
4、相关教师参加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比获二等奖。
5、二十余篇教师论文在《教育与信息化》、《教师教育》、《教育研究与评论》等杂志发表,并在各级评比中获奖。
6、多名教师开设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公开课。
7、十余人次教师参加各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优活动并获奖。
8、我校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素质竞赛,屡屡获奖。
9、我校组织学生参加市级、苏州市级英文录入比赛,并获奖。
(详见备查材料成果一览表)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与问题:
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虽然我们在“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还会随着应用技术的发展,具有更深刻的含义,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还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切实体会到:
1、“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研究是一个大课题,数字化校园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话题,数字化校园必定包含学校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和德育数字化。目前,我们只是初步建成了数字化学校,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2、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必须根据学校的改革发展要求,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技术含量高的系统工程,从数字化功能的基础建设,到数字化功能的高端应用,必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学校将采取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策略才能避免,走弯路,才能切合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发展的规律。
3、任何数字化校园功能的应用,必须符合学校的客观实际。一方面,要考虑学校实际的数字化功能需要,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的浪费。
4、资源建设应以精品资源建设与系统资源建设为主。现行的资源库,往往存在资源数量庞大、资源品质不高、资源不系统等缺点,影响了资源的的使用效率。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将在后续的数字化校园过程中,遵循资源建设本着重点建设精品资源、建设系统资源的原则,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建立校级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