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变化:有目共睹
“30多年的教育生涯,我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巨大变化:看着一届一届毕业生走进大学,看着一个个学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看着一个个家庭脱贫。我深切地感到,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快速地提升国民素质水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月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优秀教师代表谈“与教育改革发展同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感慨。而今,他又有了新的身份,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
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有目共睹。五位与会优秀教师代表一一细数。
从企业的技术骨干、首席技师,到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焊接实训教师,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吕杰亲历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变化。“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资金扶持下,我们的教学场地扩大了5倍,焊接设备从原来的10台发展到现在的400多台,还配备3台焊接机器人,培养了自动化焊接的学生,实现智能化焊接。”吕杰的笑容写在脸上,“我们老师信心满满。”
来自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的乡村教师支月英,带来了一幅学校的照片。这是一座现代乡村小学的样子:封闭的校园,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很欣慰,我们那里最美的房子就是学校。以前,这里很少有人来支教,这几年一年比一年多了,因为生活条件、学校环境等都很好了。”在这里一待就是38年,支月英每每看到孩子们的背影,心中总会涌起莫名的感动。
“没有完成12年基础教育的孩子现在越来越少了,单位班级的人数现在越来越少了,教师的低效劳动时间越来越少了;现代化的校园、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越来越多,高学历的教师越来越多,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越来越多。”陈立群用“三少三多”来总结改革开放40年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
谈教师:立德树人
他们,共有一个名字:人民教师。这个称号激荡着他们的心灵,引领他们成为优秀教师。
“教师要热爱自己所教的专业,教师要热爱学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文铨说,“我们摸索出了24个字,这就是:课程与时俱进、重大项目引领、着力品行养成、导师立德树人。”
苏州市盛泽试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薛法根很风趣:“我的名字当中有个‘根’,我想成为一棵树,而不是一只鸟飞来飞去,所以30年一直在农村学校工作。我一直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做老师、做校长,一定要成为像陶行知那样的乡村教育家,这个梦想就像遥远的地平线,可能永远达不到,但是永远会激励着你,让你每一天的生活都非常有意义。”
从故乡到异乡,支月英成了一名乡村教师。“乡村的教学条件要求我们一专多能,也就是全科老师,什么课都能上。我们很平凡、很普通,但是需要有顽强的精神才能坚守,才能使乡村的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38年了,只要我还能教得动,我就会继续坚守。”朴素的话语让人感动。
“好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有教育情怀,要有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陈立群表示,有这份情怀在、有这份境界在、有这份执着在,就一定可以成为好老师。
谈教学:润物无声
中国教育在改革中获得生机。变化,润物无声,但却影响深远。
“40年,变化最大的还是在课堂。这个变化是静悄悄的,一般人感觉不到。”薛法根娓娓道来——
小学课本中有一则寓言叫《狐狸和葡萄》,我在1992年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孩子都是听老师讲的。到了2002年,我第二次讲这篇课文。刚刚提出问题,孩子就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是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了?仔细一问,孩子拥有了更多课外的学习资料,能自学了,这对老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2017年,我第三次讲这篇课文,刚讲完,一个小朋友举手提问了。他说,老师,狐狸无论怎么样都吃不到葡萄,它找一个借口放弃了,不是很快乐吗?如果它一定要吃到这个葡萄,不是很痛苦吗?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小朋友还说,我从网上看到,医院里有一种疗法叫“酸葡萄疗法”。
“网络时代,孩子们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这就是学生的改变推动教师的改变、推动教育的改变。一个合格的先生首先要成为永远的学生,不断地学习。”薛法根深有感触。
“改革开放40年以来,高等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建立健全了学位制度。1984年国务院批准首先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22所院校建立研究生院,加强对硕士、博士培养的指导。我是1962年西安交大毕业,考上西安交大研究生的。那是我们国家第一次招考研究生,整个学校只有14个名额,可今年西安交大有5248名硕士生、1402个博士生,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00多倍。数量多、质量高的研究生的培养,对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白发苍苍的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文铨见证了40年间我国改革研究生教育教学、努力探索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路程,“我已经指导了130多位硕士生、博士生获得学位,至今上过我课的学生已经超过了6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