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中学 刘新长
【内容提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课堂教学智慧的基础。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教师在思想、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素养;二是教师在从事本学科教学过程中所应该具备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所应该具备的学术素养。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应该以这种素质的培养为目标,教师专业成长应该在三个层面上不断去追求,其中人生境界是决定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的合作学习,引导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挑战,但在根本上,掌控课堂的教学进程是保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各种教学技巧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主导课堂 专业素养 境界 推进合作 引导探究 掌握技巧 |
课堂就象一个变幻莫测的舞台,永远都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和未知因素:或因灵感触发而产生新的问题,或因解读各异而产生不同认识,或因交流而碰撞出新的“火花”,凡此种种,对教师来说,这是教学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正因为如此,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变幻的舞台,教学需要执教者的智慧。以笔者从事语文教学20年的经历,似乎从来没有上过完全相同的两节课。
课堂教学又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会发现更多的问题,就象一个圆,圆圈定的范围越大,外界连接的空白就愈多,所以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可以用当下流行的一句俗语来评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可以说,探讨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的艺术,不仅是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同时也是对教学美的追寻。
传统的教学,教师是舞台上的主演,在走上讲台之前,他仔细揣摩角色形象和人物特征(教学内容),设计好演出的进程(教学过程),准备好演出的道具(教学辅助工具),然后粉墨(必要的教学氛围烘托)而登场,将教学内容演示给学生,虽然有时候学生出参与其中,但都只是一些配角,或演个小人物,或拿个道具等无足轻重的角色。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教师则由一名主演转变为导演,从前台逐渐转移到幕后,从“主演”转化为“主导”,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转换,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退出舞台,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的认识转化为学生的内涵,成为自己的价值需要,这就更需要教学者的智慧。因此,课程背景的变换,加上教学进程中的未知因素,就给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更高的要求,也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更多的教学智慧。
课堂教学智慧的基础——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其成长途径
根据笔者的从教体会,笔者把教师的专业素养区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个人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上所表现出来的素养。对这种素养,胡小萍教授在《新课程师生发展性评价》的专题讲座中有着非常精辟的概括:
①友善的态度,②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③耐心,④兴趣广泛,⑤良好的仪表,⑥公正,⑦幽默感,⑧良好的品性,⑨对个人的关注,⑩伸缩性,11宽容,12颇有方法。
这12种素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通过有趣的独创性的材料和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给学生的指导明确而彻底,以从容的、有尊严的、积极的方式控制纪律,形成师生共同教学的局面。这12种素质如果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就可以使教师成为热情、开朗、幽默、耐心,具有自我控制能力,敢于承认错误,善于个性化地而又公正地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友善而有礼貌,并真诚地接受学生的努力的优秀老师。
在教师的个人素养中,公正是教师最难做到的。做到公正的关键一点是,教师必须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教师的良好操守,往往就体现在个别微小的细节上。香港著名明星林志玲在娱乐圈里一向有比较好的口碑,受人尊重。有一位娱乐记者写到这样一个细节:在林志玲与观众的一个见面会上,林志玲和观众一一握手,因为她长得比较高,所以和许多人握手时都双膝弯曲,做到与观众平视,那天她接见了近三百位观众,做了差不多二百个下蹲的动作。一个微小的细节,却显现出她尊重观众的品性。特级教师于永有一句名言:“蹲下来看孩子”。这与林志玲的做法一样,主动降低自己,改变俯视的角度,给人以平等。但是偶然的外在行为上的平等也许比较容易做到,但内心的真正的公正却很容易因个人的喜好而流露出来,为此,我们必须记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是最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而且这里的“教育”,已经含有了“教训”的意味。
二是教师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知识方面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他的著名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一书中,把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分为七个层级:
①学科知识,②一般教学知识,③课程知识,④学科教学知识,⑤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⑥教育情境知识,⑦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学背景的知识。
结合这七个层级的知识,奥苏贝尔认为,课堂是一个围绕主题展开的动态的活动过程,这个活动过程共有四个支点构成:
在奥苏贝尔的教学知识结构体系中,前一至四项是我们在教学中比较容易注意到,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专业知识,而后三项,特别是第七项则往往不容易为教师所关注和重视。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强化思维、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必须更加关注教育的哲学和历史学的背景。而在课堂活动这四个支点中,先进的理念,特别是发展趋势,必须在教师的终身学习中才能获得,因此,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条件。
课堂教学智慧的生成——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学习积累、拓宽发展、完善成熟、改革创新四个阶段。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张志远教授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四项基本指标构成:
一是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二是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娴熟的专业运用能力。
三是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四是敏锐的教育研究意识和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
要达到这四项指标,或者要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具备这些能力,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要跨越三个层级,把握七个关键。
第一层级:个人对成长的迫切要求。共有四个关键词:意义、意识、主动和信心。
教师必须充分认识专业成长的意义,因为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不同时代的教育会不同的内涵,明天的孩子也会不同于今天,所以,只有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才有追逐成长的动力。
所谓“意识”也就是成长的“动机”和“兴趣”,他是“我要成长”的控制器,有没有成长意识,关键看能不能做到“四自”:一是自愿——成长是没有任何强迫的;二是自觉——成长是不需要任何提醒的;三是自律——行动上有很强的自我控制力,始终保持进步的自我要求;四是自立——依靠自我的力量而成长。
“信心”是坚信自己有成长的条件和可能。而“主动”则应该是善于抓住成长的机遇,尽可能地利用促成自己成长的资源,能够采取一切有效的手段使自己得以尽快成长。总之,在所有的时间、空间都能利用起来为自我的成长服务,那就是“主动”了。
第二层次:个人对成长的不断追求
个人对自我的专业成长,除了有迫切的要求,还必须付诸行动,要保持不断成长的前进动力,有两个关键词:
一是“行动”,二是“恒心”,没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显然是不行的。
第三层次:成长中的个人精神境界
可以说,精神境界的高低决定教师专业成长的成败。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能淡泊名利,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敬业精神,才能在自我挑战、自我激励、自我完善中迅速成长、成熟起来。
课堂教学智慧的呈现——教与学活动中的智慧之光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所提出的十二条教学原则中,其中有八条涉及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良好的班级气氛:营造积极正向而且温暖和谐的班级学习团体
(二)丰富的学习机会:有效运用教学时间与井然有序的教室管理
(四)明确的学习重点:提示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向,让学生有充分准备
(五)扎实的学习内容:内容充实完整,说明条理清晰,让学生易懂易记
(六)智慧的对话教学:教师提问精要创意,学生举一反三师生共同成长
(八)高度的支架支持:教师适时提供引导多样协助,让学生积极学习
(九)学习策略的教导:教师以身作则,教示学习策略,让学生自动自发
(十二)教师的适度期待:教师依教学目标设定学生活动的学习进步的期望
总结起来,这八条教学原则是从整体上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规范要求,其中第一、二点是对班级学习纪律和氛围的营造,第四、第五、六、八条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要求,第九和十二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上的指导原则。笔者认为,在一个灵活多变的课堂中,仅有这些大的整体原则是不够的,相反,教师的教学智慧,更多的应该关注细节,在课堂互动多变的环节中,更能显示教师智慧的重要性。
学生的合作学习对教师智慧的挑战
在笔者过去的曾经尝试过的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一些相类似的问题:
一是合作学习因为缺乏共同的兴趣点,难以达成一致的合作成果;
二是由于学习组合内部的分歧,缺乏信任,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三是由于学生对内容的背景缺乏了解或相关资料缺乏,造成难以把握学习内容;
四是学习的组织者缺乏组织能力,或因个性差异的因素,造成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开展不起来;
五是学习小组较多,教师难以掌握学习的局面;
六是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把握度存在问题,或因引导不合理,难以达到学习效果。
关于如何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北京师大的肖川教授在《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一文中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几个要素:“积极承担在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学习如何克服存在的六个问题,保证达到肖川教授提出的基本要素,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智慧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优化学习小组的组合。教师必须对学习者(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兴趣和能力、组织能力、学科的基础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其目的是要使合作学习的小组人员之中,首先有一个学习的组织者,特别是在小组内部发生分歧甚至冲突时,能及时化解矛盾;其次组内人员在个性和学科知识背景上能达成互补,有的思维敏锐,能及时发现问题,抓住本质,有的知识积累丰富,能及时补充学习资料,有的发言踊跃,能活跃组内气氛。明确的分工和合作,优化组内人员的构成,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在这个基础问题上,老师必须下功夫。
二是创造足够的学习空间。教师在组织开展合作学习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发现交流的问题,寻找合作的空间。要引导学生学习,教师预先须对学习内容下足功夫,充分考虑交给学习的问题,如果太难,合作开展不起来,太容易,又容易流于形式。关键的一点是必须交给学生学习的策略,提示关键点、连结点,同时又留给足够的学习空间。
三是激发思维,注重创新。在预设学习空间之前,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兴奋点,使学生的学习能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掌控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各个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情况其实是不同的,为此,教师应该成为各小组之间的桥梁,及时发现各小组的学习“火花”,帮助各小组之间实现“资源”的共享,加强学习小组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引导各小组之间讨论,画出作者观赏荷塘月色的观察点及行走路线,有的小组能很快抓住问题的实质,有的小组迟迟找不到切入点,教师可以把其它小组的“发现”提供给没有找到切入点的小组,供其参考,帮助他们攻克难关。
四是排除障碍,引导深化。教师在掌控各小组学习进展情况时,尤其要重视帮助学习小组破解困局。例如,语文课在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我们发现各小组都被同一个问题所困扰,为什么“苏子”与“客”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如此迥异,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道不相与谋是苏轼一贯的处世原则,但苏子与客却能最后“相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发现问题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分析苏轼当时所处的人生境况,剖析他所经历的坎坷遭遇,最后大家方才豁然开朗,这其实是苏子与客其实是苏轼内心矛盾的双方,领悟到这点,就能体会到作者的观点,又领会了文章的巧妙构思,可谓一举多得,同学们都感觉受益非浅。
总之,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各小组的连接者,迷局的破解者,还是学习深入的引导者。
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教师智慧呈现
探究性学习是以研究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探究的核心是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探求知识的水平。探究性学习分为五个阶段,或者说是解析问题的五个步骤。
①提出问题,②收集数据资料,③形成解释,④评价结果,⑤检验结果。
在这五个步骤中,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体现在提出问题,形成解释和评价结果。
首先,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来源于学习者、教师、教科书,网络及其他资源,教师的作用对引导学生识别问题起关键作用,如何将太大的问题、不成问题的问题引导成为为什么,从而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之中,这一点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例如高中地理中《人口的迁移》一章,对人口迁移的原因及结果这一问题,学生的探究就必须依赖教师的正确引导。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父母外出打工的多,对“谋生”这一原因比较有切身体会,但对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结果不甚了了。但是相反,城市孩子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结果体会较多,但对迁移的原因较不了解。在这一点上,就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要求教师给所教授的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最可行的是农村和城市生活中农民生活的鲜活的个案,这样就可以更充分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形成解释和评价结果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会因为自己生活的个别体验,或受周围生活人群的舆论影响产生偏见,从而得出不公正、不正确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三个原则:
1、不要急于对学生的求证解释作出草率的对或错的判断,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进行分析探讨。
2、给学生提供一些与解释相反的实证材料,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思考自己的结论和推理过程。
3、对推理过程的合理性提出适当的建议,并提供相类似的求证实例,引导学生从求证方法上得到正确结论。例如上面提到的人口迁移的问题,许多城市学生对农村人口因个人素质和生活习俗给城市文明带来的影响过分关注,甚至夸大其负面作用,教师就应该从正面的积极的意义上去多做引导,提供鲜活的实证材料。例如奥运会鸟巢的建设者们辛勤劳动的事例,从正面进行引导,使其以正确的态度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智慧,重点在于掌握学生探究的进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认识的偏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来探求正确的结论。
教学过程中掌控教学进程技巧与能力
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不是独霸的课堂,而是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尽量多地释放学生学习的欲望,他掌控下的课堂是生动活泼的、快乐的,同时又能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走下去,顺利完成教学的任务。教学中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智慧去掌控课堂,巧妙地破解僵局。
以笔者从教的经验,教师在掌控教学进程中,必须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
1、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化被动为主动。
有一位实习的英语教师教授一则寓言故事《乌鸦喝水》,为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故事概况,他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拣来一些小石子,让学生演示随着把小石子不断装进瓶子,瓶里的水不断上升的过程。可是,装到中途的时候,一粒石子卡在了瓶口,进不去,也出不来,实习老师急得满头大汗,向指导老师投去求助的目光。只见指导老师站起来,用英语对这个突发事件进行评述:从石子卡住瓶口的事情说明,乌鸦有时比人还聪明,它必须选择合适的石子,才能装进去,使水面上升,然后喝到水。所以装石子必须做到合理选择、耐心细致。
一番话,引起了学生的阵阵掌声,不仅破解了困局,还深化了课文主题,充分显示了这位指导老师的教学智慧。
2、适度的自我调侃,以退为进。
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知识性的错误,有些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所谓尊严,用斥责、压制、批评来对付那些挑刺的学生,结果不仅使自己威风扫地,也激发了师生矛盾。聪明的做法,不妨承认错误,自我贬损、调侃,反而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有一次一位学生故意问老师:“孬”这个字,怎么读。这位教师当时的确不知道这个字的读法。他说:“看来我的教学基本功的确有些不好,今后还要加强,这个字的读音我回去查字典,明天一定告诉你。”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巧妙运用“孬”这个字,运用拆字法自我调侃,反而赢得了学生的尊重,第二天他也的确查了字典,把这个字的读音、意义、来源给这个爱找茬的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解释。当然这里的包括承诺了的事情,一定要去做,并做好。教师必须明白并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弥补,而不是掩盖,甚至讳莫如深,主动地表现不足,更可以取得学生的信任。
3、适当的幽默感,缓解学生气氛。
在教学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一位语文老师问学生《葬花词》是谁写的,学生回答:薛宝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学生很是尴尬,老师却故作严肃地说:“哦,难怪林黛玉后来气死了,原来是薛宝钗盗窃了她代表作的版权。”这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一笑,紧张的气氛也缓和下来。
适当的幽默可以产生以下几种效果:
1、使课堂变沉闷为活泼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
3、使课堂资源转化为促进学习的途径
4、推动教学的进程
5、实现困局的自我解脱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基础,充分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才能真正把握新课程标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推进新课程实验走向深入。
参考书目:
1、《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钟启泉崔允灏 吴刚平主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
3、《学校常规管理学》杨天平著人民出版社
4、《更有效的评价细节》李淑华主编 西南师大出版社
5、《新课程与学校管理创新》谌启标等主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
6、《有效教学方法》(美)d·鲍里奇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