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还在上小学四年级的藏族女孩央金,每学期最大的期盼就是去多媒体教室上课。“那时候像盼望过年似的,每次去上课都很新鲜,我们班级的老师要‘舌战群儒’,才能抢到一次机会。”央金就读的康定市姑咱片区寄宿制学校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一所乡镇小学,位于大渡河西岸,藏族学生占到80%。在搬迁到新校址之前,全校24个班级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平均每个班级一学期只有两三次上课机会。
受地理区位远、社会发育程度低、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地域广战线长等因素影响,几年之前,甘孜教育与省内平原地区差距仍然较大。
不过,央金的梦想很快就变成了现实。2014年9月,学校搬迁到了设施齐全、条件优越的现代化新校区,借助甘孜州教育信息化平台,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智慧校园诞生。100M的光纤进入大山深处,通过远程网络,外面的世界更真切地展现在央金面前。“现在学校每间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了,我们每天都用PPT和一些视频来学习知识,那里面朗读的课文特别好听,普通话很标准。”面对记者,小姑娘两颊泛红,十分兴奋。
其实,作为小学生的央金,看到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这所现代化的校园里,除了崭新的信息技术教室,还有甘孜智慧教育平台下的各种特色教学配置:电子备课室、师培室、主播教室……这些看起来有些陌生的名称,在甘孜的中小学早已不是新鲜事。
康巴网校“网”住藏区各级学校
“越是落后,越要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越是贫穷,越要集中资金办好现代化教育”。2012年甘孜州抓住机遇,实施了“智慧甘孜”教育,2014年,成立康巴网校。
在甘孜州首府康定县城的环山东路上,有着“智慧大脑”之称的甘孜智慧教育云服务中心——康巴网校坐落在一片拥挤的居民楼群中。这里是承载甘孜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中心枢纽。“我们建立康巴网校,是将教育信息化的很多资源进行整合,把电化教育馆、网络建设、信息管理进行整合,把康巴网校作为一个整合的载体。”甘孜州电教馆馆长何光良向记者介绍道。
甘孜智慧教育云服务中心基于教育城域网,运用云计算技术手段,集成教育资源、教育管理两大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上下连接、左右互通”的甘孜智慧教育云服务数据库和信息枢纽。
州一级创建“康巴网校”云平台,县一级则创建“智慧教育中心”,上连康巴网校、下连县内学校,服务县域内学校信息化实际运用;在校一级创建“数字化校园”,有效拓展校园管理、教学、教研、服务空间。目前,甘孜智慧教育云服务通过卫星天网和教育城域网,覆盖了全州18个县(市),开通398个点位,接入826所学校。
两个平台让藏区学生共享名师课堂
在姑咱片区寄宿制学校的电子备课室,老师们在认真地观看成都市实验小学的教学视频,记录着同步教案。他们将吸收借鉴省内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备课。先行消化后,再根据姑咱学生的特点,把名校课程“植入”进自己的课堂。
在康定中学高二(17)班,讲台上的老师“不见了”,学生们目光所及,是电子白板视频里成都七中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课画面。学生们通过卫星直播,与成都七中的学生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检测,享受着原汁原味的省城课堂教学。
这些远程教育模式,得益于甘孜州创建的两类智慧教育平台。其中A平台以“省内优质带动州内优质”,依托成都市机关三幼、成都市实验小学、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成都七中四所省内优质幼儿园和学校,把教学资源引入州内。同时,根据学生年龄及接受程度,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幼儿园“远程观摩式”教学、小学“远程植入式”教学、初中“远程录播式教学”和高中“远程直播式”教学。
为了防止教学的“水土不服”,B平台以“州内优质带动州内薄弱”,录制甘孜州内康定市回民小学、康定市民族中学、康定中学等本土学校的优质资源,通过网络传输到较为偏远的农牧区学校。记者了解到,A平台覆盖30%左右学生,实现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远程跟读省内名校的梦想;B平台覆盖70%左右学生,坚持教学贴近农牧区实际,促进州内教育均衡优质发展,B平台与A平台形成互补。
像康定中学,它既是A平台的远端学校,通过“直播式教学”吸收借鉴成都七中的优质教学资源,又是B平台的前端学校,把校内名师执教的课程综合成教学视频,传送给州内其他学校,让全州学生共享优质教育。
目前,甘孜州已开展远程网络教育的学校有95所,其中幼儿园20所、小学38所、初中30所、高中7所,搭建了甘孜州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远程“就读”川内名校的阶梯。
这些平台的建立,也直接颠覆了老师的工作。以前靠“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就可以“传道授业解惑”,而现在正课都由前端学校教师实施,远端学校的教师则“退居二线”。这样一来,老师还能干什么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康定中学校长陈军解释说:“刚开始有很多老师不适应,特别是不知道老师的职责如何重新定位。但实际上,课前准备、课后指导、作业考试以及学生的思想工作还是要自己的老师来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要成为学习情况的掌握者、学习课堂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习疑难的点拨者,学习疑问的辅导者、学习结果的诊断者。”
信息化助推藏区“高效教学”
在康定市回民小学五年级(2)班,记者看到,课堂上,学生们每人手持一台平板电脑,接收试题、作答、提交都在上面进行。老师手中同样有一台平板电脑,进行及时评改、讲解和补充。
校长袁洪珍向记者介绍,学生的作业都通过未来课堂平台完成后及时上传,老师通过数据分析及时把握学情,反馈信息,引导学生及时补正,很好地实现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目前,甘孜州开展“未来课堂”的班级共有42个,并且在逐年增长。
除了开设未来课堂,甘孜州还开展了“每天一小时”教师远程培训、远程协同教研、远程同步备课等新型教研模式。
在姑咱片区寄宿制学校的师培室,按照康巴网校提供的师培课表,十四位数学老师正在进行当天的培训。自2015年3月开展至今,由甘孜州教育系统骨干教师组成的网络培训师资队伍,利用远程网络,已累计开展“甘孜州教育系统校长、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三支队伍每天一小时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千余节次,参训人数16万余人次,全州建立师培室272间。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甘孜州,地域广、学校分布零散。如果要按之前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师培训,最远地区学校的老师起码要花上两天两夜翻山越岭才能抵达康定县城。如今,培训不仅没有任何交通成本,还免除了老师舟车劳顿之苦。而且通过设在康巴网校的远程师培管理大屏幕上,全州各个学校的师培情况一目了然。甘孜州电教馆馆长何光良表示:“我们通过系统实时监控教师学习情况,以此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及业务水平。”
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配合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了甘孜州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2年,康定中学应届高中直播教学班一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实现了甘孜州本土培养清华学生零的突破。
“建设藏区一流、人民满意教育”,甘孜州政府州长益西达瓦表示:“虽然甘孜州教育信息化工作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信息化深度运用不足等问题。未来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