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化”,“化”就是重组与再造。通过教育信息化,可以对教育的流程进行再造,对教育的体制进行重组。
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国际潮流,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纷纷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国家战略。比如,美国先后发布5期《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强调推动“在技术支撑下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韩国从1996年起先后启动4期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并率先提出全面普及电子课本,启动国家教育云资源中心建设。
各国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情形不同,所以走的道路也不同。2012年我国发布了首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各省市也制定区域性规划进行落实。我们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在应用驱动方面,我们创造性地推进“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在机制创新方面,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学校应用,形成了多方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灵活机制。
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定位在哪里?应该是“融合”,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方面,首先应当进行环境创新,改造传统教学环境,打造智慧课堂、智慧校园、智慧学区。其次是内容与方法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呈现形式、传输方法和服务模式,形成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学与教的先进教学方法。还有评价的创新,加强对学习过程大数据的采集分析,改变以结果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形成面向过程的评价机制。最后是教师能力创新,打造技术、艺术、学术深度融合的全新教师能力体系,培养一大批既具备扎实学科专业知识,也具备优秀教学技能,还具备良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数字教师”。
在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方面,应当进行流程的优化和结构的重组,即利用信息化倒逼传统教育管理业务流程的改良和升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显著改善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问题,实现教育政务管理和学校校务管理流程的全面优化。变革传统的层级式学校管理模式,重组学校管理体系的内部结构,形成更加高效、更加精干的管理架构,并通过管理结构重组推进教育文化重构。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立足点在于促进教育高位均衡,实现“精准扶贫”;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创新;在于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仅可以显著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而且可以精准定位区域、学校、教学点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教育的“精准扶贫”,保障“有质量的公平”。应当以信息化为支撑变革传统教学模式,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教育发展的“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为教师、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搭建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的“立交桥”,为学习者建立终身电子学档,实现课程共享、学分互认,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深度“融合”的教育信息化能够促进重构教育文化、教育生态,只有实现了“融合”,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作者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华中师范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