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把基础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和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对未来十年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明确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发展任务和推进措施,展现了加速发展宏伟蓝图,是指导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又一纲领性文件。学习“十年规划”,特别是基础教育部分,深感认真把握其关键点,是进一步学习好、贯彻好规划,取得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实效的重要保证。
关键点一:把握发展的阶段性。过去的十年,我国曾经采用“建网、建库、建队伍”的方式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解决了大部分中小学校信息化从零到有的问题。但是,与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全球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信息化设施设备不足和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并存,资源日益丰富但针对性不强与优质资源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并存,信息化教学应用不广泛与过度应用的问题并存,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与投入不合理效益不高的问题并存,等等。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划分法来分析,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目前处于应用阶段。但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发展不平衡,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开始进入融合阶段,而一些欠发达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正确认识这一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是作好未来十年工作的基本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站在过去十年的努力基础上,以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固步自封底态度,面向未来;才能深入领会把缩小数字鸿沟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主题的现实性和重要性,把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真正放在促进每一所学校发展,帮助每一位学生成长上;才能增强加速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前瞻人的发展要求,敏锐把握技术变化的趋势,借助前人经验,实现发展跨越。
关键点二:坚持两手抓。正确认识和发挥基础教育信息化对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是做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思想基础。十年规划在基础教育发展任务中明确提出: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这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的提出,深刻地反映和回应了时代的要求。当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时候,是不是加速基础教育信息化普及应用,已经远远不仅是一个教育装备问题,甚至也不是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培养的学生能不能适应未来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要求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引起了教育界很大的反响。其实,这一变革正在全球不同地区发生。美国“可汗学院”,从网上辅导一名孩子数学的成功,发展成拥有几千个视频微课件,数万学生自愿通过网络学习网站。乔布斯生命垂危的时候与比尔盖茨憧憬的教学模式,以“颠倒的课堂”形式,在实验中取得成效。这样的课堂更多的是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老师要通过和学生的交互,交流来帮助学生学习。而学习的内容将主要通过视频材料,由学生在课下自学习得。几年前有人曾经指出,世界范围内还没有证据说明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提高有帮助,这一观点被广为流传。而今天,这一观点正在被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实践所打破。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两手抓,把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与切实有效的推动结合起来。一手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工具和手段的作用,提高讲授式教学水平,“缩小数字化差距”;另一手抓“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用信息技术引领教育教学模式变革。
关键点三:协同建设与应用。“十年规划”在基础教育发展任务中明确提出,“结合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针对基础教育实际需求,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全面提升应用能力”,第一次使用了“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的概念,确立了把硬件配置与软件配置结合,设施建设与应用能力建设相协同的系统工程思想。这一历史性突破的意义是,在理论与实践上导向形成应用驱动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机制。只有应用驱动,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有效支撑和引领作用,教育信息化才能可持续发展。随着4%教育经费的落实,教育经费将明显增加,能不能将有限的教育经费切实投入在教育信息化上,不仅取决于各方面的努力争取,更取决于教育内部是否能够用好,用出培养人才的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管理教育信息化投入总量以及各要素投入配比,对发挥信息技术的有效性,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强调能力建设,特别是应用能力建设,是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亮点,为此“十年规划”多处强调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出建立教师教研社区,促进教师基于网络的专业发展。“十年规划”中的能力建设不是一般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指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的能力,是指运用代表现实需要和未来趋势的先进实用技术,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过去十年运用的主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技术。未来十年,数字化,宽带网络,泛在性,智能化,多媒体技术将在基础教育信息化中处于更加突出的地位。移动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学习环境泛在化。有效的教学需要,将为智能技术带来更大的用武之地。这是教育与技术的协同,其前提是建设与应用的协同。
关键点四: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十年规划”提出,“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继续普及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创设绿色、安全、文明的应用环境。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战略部署既继承了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要求,又充分利用国际上对21世纪人才技能要求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了鼓励各种形式创新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能力培养的指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不等于信息技术技能,它包括信息技术素养,还包括由于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一系列这一时代所需要的能力。比如,国际上最新提出了培养学习的项目管理能力。学生需要在网络环境下,通过设计、合作探究、学习建构,最后取得并呈现结果,实现有效地学习,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学习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项目管理能力,而这种学习方式将是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工作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不仅包括在信息技术必修课内解决的问题,还包括通过创新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学习结合起来学习,超越狭义课堂进行学习。无论从学生成长和国家发展的视角看,这一议程都应该尽快落实。
关键点五:采用共同的发展水平框架。“十年规划”除文字表述外,设置了部分专栏,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这是其中的专栏之一。正确认识和使用水平框架,有助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战略规划,增强对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力。这一框架对应基础教育信息化三大发展任务,提出了“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取得突破”和“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三个方面的九个维度指标为框架,对学校乃至地区和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的方法。希望这是一个战略规划性的框架,能够帮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找到自已已有的基础、发展水平和某些方面的发展差距,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改进和不断发展跃升。希望这一框架成为不同地区比较和学习借鉴的工具,形成各地、各学校因地制宜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激励机制。重要的是,这一框架不是投入导向、建设导向的而是应用导向的,不是设备设施导向的而是应用效果导向的,这种导向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