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完成了校园骨干网络、业务应用系统、公共数字平台建设[1-2]。这些信息化建设内容在学校取得了许多很好的实际应用效果,也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然而,梳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历程,存在林林总总的问题[3-5]。面向“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校园该如何建才能满足校园用户日益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此过程中,既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要考虑学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从而保证建设的数字化校园符合学校自身的发展要求。本文拟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背景与历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梳理及下一步建设的思考和对策进行论述。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背景及历程
在国家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政策背景下,数字校园的建设水平体现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也反映了决策者的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高瞻远瞩的水平 [6];更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数字化校园建设从九十年代初起步,历经多年的建设和摸索,回顾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7-8],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设:网络基础、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垒烟囱式建设,无边界,边界可大可小,形成林林总总的数据孤岛,数据之间无法进行沟通、协调,相互之间不理解,同时一些业务应用系统只是软件公司在初步了解学校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开发,并未完全了解用户的需求,同时用户还按照以前的惯性思维,按照买产品的思路进行软件产品的购买,一方面造成软件公司开发出来的产品或者出厂的产品不符合用户需求,另一方面用户在看到、使用实际产品时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功能,从而造成双方理解差异的落差,使得业务应用系统推行困难重重,同时学校的业务流程也在变革,造成大部分的业务应用系统应用不起来,或者只能使用部分的软件功能。
第二阶段建设:意识到数据孤岛问题,进行数据集成,制定标准规范,建立共享库,试图从数据层面、认证层面、门户层面做到数据集成、访问的统一入口、信息的统一展示,然而愿望是美好的,造成集成困难,数据集成、认证集成、门户集成改造费时费力费钱,新的集成建设造成全校师生的不理解,增加工作量,建设效果不理想,门户访问量有限、信息展示有限。
第三阶段建设:各高校意识到校园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一类高校不再依托共享数据库或者依托共享数据库建设综合性的平台,比如教职工综合档案/ 服务平台、学生综合档案/服务平台、迎新综合服务系统、离校综合服务系统等所谓的综合平台,其实这些综合平台大多又是重复第二阶段的内容,采用数据集成的方式从各个业务系统经过数据抽取、清洗、转换方式建立数据的综合服务,这种解决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快速的建立软件系统,然而一旦原业务系统进行了业务调整或者出现部分功能不可用将会影响整个综合服务平台的运行;另一类高校在建设第二阶段基础之上,尝试建立一些轻应用,针对原来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大而全的特点,进行一些补充,比如排课模块、选课模块、课程管理、教室占用、成绩查询等一些小的模块与原有应用系统对接,并不改变原有应用系统,只是对原有应用系统进行补充和扩展,并进行功能丰富,可以采用原厂家产品或者新的开发公司的产品,这些轻应用的尝试也是高校看到了或者遇到了实际使用过程存在的问题,然而这种模式为信息化的运维带来了繁重的工作。
面对“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更加丰富,更具有个性,如何满足高校校园知识和思想十分活跃的群体的校园信息化应用和使用诉求,是我们各位教育信息化从业者需要冷静思考、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问题梳理
1.业务流程不够规范、内部管理流程变革相对较快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缺乏统一的规划,同时学校的管理业务流程不够规范,管理业务流程之间的边界模糊,没有清晰的边界界限,在信息系统建设之初,没有进行业务流程梳理和业务边界定义,从而导致开发的软件应用知识满足局部应用,缺少资源的有效整合,导致信息技术为学校业务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都难以提高。各类信息应用系统常常是相互隔离,协同难度大,出现了信息应用不仅没能提高业务工作的效率,反而导致原有业务工作的成本增加、原来工作流程也变得复杂和烦琐的现象出现。
2.信息系统建设不够规范、无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及建设规范
学校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中各部门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业务系统,但系统间的数据同步、数据共享、数据交换一直困扰着学校各部门的业务处理。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业务部门间的协作工作日益增加,系统间的数据共享问题也逐步的体现出来。数据缺乏唯一性和权威性。经常会出现从不同的业务部门上报上来的同一个数据项,数值却不一致的情况。解决数据的唯一性是学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3.业务系统建设和技术承载相互混合、出现门外汉领导内行现象
数字化校园是一项全校性的基础工作,以往提到数字化校园建设,人们心中往往想到是这是学校信息主管部门的事情,其应牵头组织实施,同时国内高校里面的信息主管部门往往是一个技术服务部门,一方面对牵涉人事、学工、教务等专业业务不太熟悉,另一方面其作为学校服务支撑部门很难协调和调用学校的其他资源。因此往往学校信息主管部门牵头实施的业务应用系统在学校实施过程中不尽理想,多数被变为僵尸系统。
4.信息化建设注重建设过程、轻视后期管理和运维保障
业务部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主要解决部门内部的流程及管理数据的积累,原有模式按照管理信息化系统和教学信息化系统的分类来投资和组织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 “技术导向”的思维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重建设、轻应用”偏向,不仅导致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不高,而且对促进教育改革、推动学习方式变革、提高教育质量影响不大。 疏忽了领导的决策分析服务、师生的教学服务、生活服务,
5.信息化建设缺少全过程评价指标、信息化从业人员积极性不高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一度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为建设业务应用系统而建设业务应用系统,仅仅是满足考核或者上级部门要求;一种是为解决日常工作过程中的问题,比如人事系统、科研系统等等专业应用系统。那么在建设过程中,如何立项、如何建设该业务应用系统,该业务系统涵盖那些功能、能支撑学校哪部分数据,需要外部交换哪些数据,需要为外部提供哪些数据,建成之后如何评价系统建设效果、信息化从业人员工作量等等这些问题,在学校都没有给出具体的全过程评价指标,也未为信息化从业人员带来在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中有益一面,从而也是困扰信息化从业人员个人发展的很大问题。
6.信息化从业人员的职业规划不够清晰、技术素养有待提高
国内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很难招揽到相对比较优秀的、愿意踏踏实实一直从事信息化建设的专门人员,好多人员在进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部门之前甚至没有做过网线、见过光缆、学习过软件开发语言。同时,从业之后,在职称评审、年终考核、工资待遇、学校内部上升渠道等各个方面不如学校的管理部门和专任教师,从而在信息化从业人员的整个职业规划都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