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生机比达到6∶1,师机比达到1∶1;所有学校实现有线/无线双网覆盖
到2017年,60%的学校基本完成数字校园建设
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均完成数字校园建设
成都市教育局昨日印发《成都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拟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城乡师生信息素养同步提升工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程、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工程、教育信息化国际合作工程、教育治理能力信息化工程等六大工程,到2020年,使我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目标。
我市将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要抓手,扎实推进“未来学校”试点,实现全域成都数字校园环境、数字教育资源、信息管理服务的三个“全面覆盖”,进一步推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水平、信息化管理和领导水平的四个“整体提升”,初步构建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成都智慧教育体系。按照计划,到2020年,我市将率先在中西部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并全面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全面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与教育教学评价的深刻变革,全面达成信息技术与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的深度融合。
我市已成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全市共有国家数字校园试点校2所,国家和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校39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53所。据介绍,我市已建成万兆骨干路由的成都教育城域光纤专网,1200多所公办中小学校(校点)全部接入。2013年底,中小学校园网覆盖率达到100%,近300所学校实现校园有线和无线双网覆盖。多媒体到班率1.2:1,师机比1:1,生机比8:1。市级资源中心教学资源容量已达16TB并免费向师生开放。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市中小学基于单体建筑物的校舍信息电子档案数据库。据介绍,我市公共资源服务平台“成都数字学校”也已正式上线运行,中心城区130所学校与远郊169所学校通过远程互动教室等方式结对发展。
推进城乡学校数字校园建设
我市将推进城乡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加强教学终端建设,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按需使用多种终端设备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泛在学习;推进城乡学校有线/无线双网覆盖,完成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实现学校千兆接入、县(区)域主干和城域骨干具有多条万兆链路的网络服务能力,确保全市覆盖、高速互联、校校通达,并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网络安全防范和网络管理体系,完成教育城域网全网由IPv4向IPv6升级,实现与下一代互联网的无缝对接,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实现双网覆盖;推进教育云计算中心建设,以教育城域专网为载体,建设教育云计算中心,合理规划、建设区域教育云计算分中心,实现高性能计算、海量存储及不间断服务,为推进成都教育信息化提供基础支撑和强大动能。
培养信息技术学科特级教师
我市将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全市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主动开展电子备课、网络教学、协作学习、在线学习评估等多种教育教学媒介素养和专业提升活动,推进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式转变。
我市还将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专业师资人才培训培养基地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地培养一批优课名师,着力培养一定数量的教育信息化领军人物和一大批农村信息化骨干教师。据介绍,我市将着力培养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
我市还将制定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提高学生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学习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社会适应能力。
积极推进电子书包创新实践
我市将探索建设市民终身学习支持系统,推进“成都数字学校”建设,为全市学生、教师、家长提供开放共享的优质数字化资源,并着力推进线上线下各类学习经历和成果的互认。
按照计划,我市将建成3所左右在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优质网校,充分发挥优质网校作用,大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挥“首位城市”作用,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据了解,我市将积极推进电子书包、微课程、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创新实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并运用虚拟现实、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技术支持学生开展多种学习体验活动,推进数字化实验室和创新探究实验室运用。
据介绍,我市将实施中职院校信息化水平提升计划,拟加大数字化教学、远程教育培训、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力度,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创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
将实施“成都市电子学生证”
我市将实施“成都市电子学生证”项目,建立统一、广泛适用的学生电子身份识别与数据关联机制,通过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数据库,实现学生电子学籍、学生安全、心理发育与体质体能数据、学业成绩、阅读行为、社会实践、惠学保障等方面信息的自动归集,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和成长数据分析报告制度。
我市还将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数字化互动平台,建设包括文本、课件、图像、音像等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全市师生及家长提供在线服务,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现管办评分离。
新闻链接:
数字校园计划
—到2015年,生机比达到6∶1,师机比达到1∶1,互动教学设备、学科教学工具和多媒体教学系统软件配备到所有教室和功能室;所有学校实现有线/无线双网覆盖;30%的学校基本完成数字校园建设,数字化基础环境基本形成。
—到2017年,60%的学校基本完成数字校园建设;建成一批特色信息化学科实验室和创新探究实验室。
—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均完成数字校园建设;以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为特征的数字环境进一步发展,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各种信息化设施和资源开展教育教学。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工程
—到2015年,教学中知识呈现方式明显变化,教与学的互动增加;探索开展云课堂、电子书包、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等创新教学模式。
—到2017年,教与学的形式有明显变化;电子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学生学习评价反馈数字化和网络化;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到2017年,力争建成100门职业教育特色资源,探索实施学生跨校、跨专业选课和课程认证。
—到2020年,云计算、远程网络教学、3D立体视觉、虚拟仿真、自适应学习、智能信息传输、智能机器人、先进制造技术等融合于教学之中,信息技术灵活、智能、人性化地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现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