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山东省东营市教育局局长梁海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真正的教育人,总是知道何时、何地、以何种姿态和形式滋养学生的心灵,点亮学生的心灯。山东省东营市教育局局长梁海伟认为:“爱心让教育有温度,知识让教育有力量,智慧让教育有品位。不断充盈爱心、知识和智慧是每个教育人的必修课。”关于教育之爱,梁海伟有许多自己的思考。
爱是教育的基础
记者:多年的教育记者工作,使我有很多机会和教育局长接触,我发现,教育局长对一方教育的发展影响很大。
梁海伟:教育局长不仅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地方教育的规划者,需要结合地方情况在国家大政方针的引领下,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教育政策,推动教育的发展。
记者:教育局长既是执行者,又是规划者,做好这两者的统一,局长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梁海伟: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指出,教师要“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心灵”。这一重要论述,指出了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养和能力,也指明了教育工作者自身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爱心让教育有温度,知识让教育有力量,智慧让教育有品位,深刻理解并深入践行这一论述,不断充盈爱心、知识和智慧,是广大教育人的必修课。
记者:人们经常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具体体现在教育工作的哪些方面呢?
梁海伟:没有爱的教育是没有温度的教育。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中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没有水,池塘是干涸的池塘;没有爱,教育是冷漠的教育。爱心滋润教育,教育才会拥有温度,进而孵化出生命的光彩、温暖与幸福。教育有其特殊性,教育之爱也有其特点。我认为,教育之爱应包含忠诚、奉献、理性这3个特点。
给学生理性的爱
记者:我们倡导教师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忠诚,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一种热爱。
梁海伟:是的,教育之爱首先需要教育人对事业忠诚。各行各业都需要忠诚,教育承担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尤其需要忠诚作后盾。“教育工作者”不等于“教育人”。如果对教育缺乏忠诚与热爱,只把教育当作一个谋生的职业、工具和手段,那么,虽然是身在其中的“教育工作者”,却不是全心投入的真正“教育人”。
教育的特殊性质,决定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做“教育工作者”,更应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人”,带着感情、怀着热情、充满激情地从事这一伟大事业,努力在生命和事业之间达成一种相互融合、相互滋养、相互成全的完美状态。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我们应当坚定理想和信仰,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做社会的楷模和表率,创树“教育人”品牌。
记者: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忠诚,才会愿意为教育事业、为广大学生奉献力量。
梁海伟:正是这样,因此,教育之爱也包括教育人对学生的无私奉献。爱意味着拥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意味着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意味着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奉献给学生,做善良的使者、真爱的化身,为每一个学生的人生涂抹幸福的底色。作为教师,应以生为本、爱生如子,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支撑者、服务者和引领者,为每一个学生打开成长发展的广阔空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不断成长、前途光明的人。
记者:爱通常都是感性的,我们该如何理解教育之爱的理性呢?
梁海伟: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一门科学。教师对学生的爱和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差别的,教师的爱,当以尊重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充满理性和建设性,不能以爱的名义做伤害学生之事。洛克曾经指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有时候,我们的教师、家长会出于好心、爱心,认真、努力地做一些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事情。
培养有智慧的人
记者:“爱让教育有温度”可以理解为,理性之爱才是学生最需要、教师最应具备的情感和素养,让教育变得温暖。那么,您又是如何理解“知识让教育有力量”的呢?
梁海伟:学高才能为师。苏霍姆林斯基曾提醒教师:“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甚至一池水、一湖水。教师的知识储备越丰富、视野越开阔,越能理解那“一碗水”的分量和价值,才能明白在什么时间、以何种方式将这“一碗水”顺利、高效地导入学生的心灵。
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要想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温故知新、学新知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不断拓宽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成为热爱学习的楷模。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仅靠“吃老本”是难以胜任教书育人这一职责的。教师唯有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才能克服教学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才能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本领,真正成为一名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教师。
记者: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艺术是否体现在教育智慧上?
梁海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是在为活人服务……教师在他的工作范围内应是一位艺术家。”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也曾指出:“知识无法与智慧相比,知识不等于智慧。”
首先,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智慧的人。智慧高的人,知识越多越好,因为他们善用知识;智慧低的人,知识越多越有可能成为书呆子——非但无助于智慧的增长,反而会阻滞生命的灵性、善意和智慧的闪现。知识若得不到消化、缺乏情感的融合,便会如秋天的落叶,无论堆积多少,也构不成一棵完整的流动着生命的树。
作为教师,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一个培养智慧、崇尚真理的人。知识有限而智慧无限,培养学生的智慧,就是为学生锻造一把打开无限知识宝库的万能钥匙。
其次,教育的过程应充满智慧。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是按照固定的标准和流程,快速、大批量地制造一个个无生命的产品;农业则是顺应天时变化,遵循庄稼内在的生长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教育是农业”,包含着对学生的尊重与热爱,揭示了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的真谛。当前,教育之所以陷入应试教育的困境,根源在于教育被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快节奏的潮流所裹挟,不能在工业时代坚守教育的农业品性。教育缺失了融爱心与理智于一体的智慧,过程简单粗放,教育不再点亮学生心灵、引领学生前行,而是用一次次挫折和失败浇灭学生心头的希望。作为教师,我们应静下心来,以一颗充满智慧的仁慈的心,遵道而行,像一位真正的农夫,珍惜和呵护每一棵庄稼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