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迈入“教育超市”新时代
安庆市教育局局长 特级教师 江兴代
这是一个教育变革创新的时代,一个成就教育理想的时代,一个催生教育家的时代。千年古城、百年省会的安庆,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敢为人先的教育精神、人人成人的教育目标、各领风骚的名师名校开创了一个教育的新时代。安庆教育人立足于改革发展的前沿,提出“六大教育理念”, 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新模式,着力构建“教育超市”,精心打造教育品牌,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一、人人成人,绽放生命光彩
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重读尚文”之风,使安庆教育人以更加悠远的目光和更负责的态度,着眼于孩子的一生成长,以“人”的发展为旨归,以“德育人人,人人育德”为理念,追求“无声的教育最美”的境界,走进心灵,关爱生命,实现“人人成人”。
(一)人人育德,做学生精神生命的引路人。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动态系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沟通与融合,凝聚一切热量,形成合理对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德育网络。
1、立足学校“主阵地”,挖掘德育的深度。德育是学校的生命。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我们强化全市师德建设,整体提升师德水平。我们奏响了“师德建设三部曲”(2006年是我市师德建设年,2007年是师德建设提高年,2008年是师德建设巩固年),签订“师德承诺书”,“崇师德,铸师魂,正行风,树形象”。开展了万人评师德活动,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校长是提升德育生产力的领军人物,市教育局通过思想引领、专家引路,为全市教育管理干部提供一个交流经验、拓展视野、提升境界的舞台。一年一度的“中国●安庆中小学校长论坛”、“宜城教育论坛”、“安庆教育管理干部论坛”,每月一次的“安庆教育沙龙”,这些具有安庆特色的教育论坛已经在省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得到省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赞扬与肯定。班主任是德育队伍的中坚力量,长期以来,安庆市坚持把班主任队伍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按照“从严选拔、严格培养、重在使用、待遇优先”的原则,建立起动态优化、相对稳定的班主任队伍建设长效机制。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班主任培训与管理的力度,通过举办“班主任工作论坛”,给班主任布置“寒、暑假作业”,组织“万名教师家访”等创新举措,提升班主任育德能力。班主任应当是精神快乐的人,是播撒阳光的人,是充满智慧的人,是勇于探索的人,我们倡导班主任做学生精神生命的引路人。
这些年来,我市涌现出安徽省“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十杰教师”光荣称号的金顺姬老师,“舍己救人英雄校长”疏星,“全国十佳少先队辅导员”王传兵这样的优秀教师代表。2007年4月,在安庆隆重召开的“全国班主任工作创新论坛”,成为国内教育同仁关注的焦点。2007年7月,《人民教育》以“班主任工作专辑”的形式,用12万字的篇幅,浓墨重彩地对我市“班主任队伍建设与工作创新”予以报道、推广,在全国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同年9月,省教育厅第152期《教育信息》再次对安庆班主任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向全省推广。我们通过优化队伍,创新工作方法,充实德育内涵,不断挖掘德育的深度。
2、构建社会“立体网”,拓展德育的广度。人是社会的人,育人环境需要整体优化。我市有效整合德育资源,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联动机制,通过“德育集团军”形成教育合力,拓展德育空间,提高德育实效。我市高琦小学的“家长接待日”,由家长委员会出面接待家长,让家长成为学校的主人,使家庭与学校共担育人责任。2005年安庆四中获得“全国家教名校”光荣称号,大观区成为“全国家长学校示范区”。近年来,在安庆涌现出一大批“德育志愿者”,如致力于拯救“网络迷失儿童”的张启树教授、心理健康教育义务咨询员高光煌老人、关注“问题少年”的法律工作者朱晓红等,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护航。在这样一个开放、多元的时代,许多社会因素影响着教育的成效,而教育也需要社会上更多的人来援手,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拓展德育的广度。
(二)德育人人,为每个孩子终身发展奠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道德是照亮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安庆以鲜活的德育内容,新颖的德育模式,灵活的德育方法,形成了“多元、立体、灵动”的德育特色,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
1、德育主题活动——用心呵护生命的成长。真正的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沟通,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心灵。我们启动了 “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家庭”、“关爱生命,快乐成长”的系列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在省内率先提出生命教育的新课题;举办了以“教育,怎样关爱生命”为主题的教师沙龙;开设了“心灵驿站”、“青春驿站”、“阳光小屋”、“心理诊所”等,把生命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学生生活、学习和生活之中,增强了珍爱生命,善待他人的意识,提高了中小学生抗挫能力。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一些特殊学生同样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同样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安庆三中学生刘璟自幼脑瘫,双手萎缩,在老师的细心呵护下,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被誉为“安庆张海迪”;安庆市教育局破例给无臂少年张连兴特设第26号爱心考场,并延长每门考试时间15分钟,“爱心考场”感动宜城。《天使的翅膀》《阳光的吟唱》这两部凝聚我市班主任心血、展现我市德育丰硕成果的著作已由安徽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人民教育》曾以《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为题,对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报道,此后又连续报道了安庆一中、野寨中学、石化三小等校的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2、德育基础工程——用爱撑起同一片蓝天。我市是农业大市,每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118万人,而吸纳进城务工农民就有4万余人。全市共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绝对贫困人口达28万人。因此,我市在校生存在“四多现象”,即留守孩子多、贫困学生多、单亲家庭多、隔代监护家庭多。为此,我们在省内率先实施了“留守孩子关爱工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蓝天工程”和“人人成人的基础德育工程”。截止到2007年底,我市已建设了120多所寄宿学校,市区确定36所学校为定点接收农民工子女学校,统一建立“留守孩子”档案,设置“亲情电话”,开设“心理课程”,设置“心理信箱”……为“留守孩子”、“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蓝天。安庆一中的“宏志班”、龙门高中的“春蕾班”,安庆八中的“希望之星班”实行免费上学,使许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怀宁县江镇初中“留守孩子成长档案”、安庆市杨桥中学“校长信箱”等典型经验被《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多家媒体报道;2007年5月,我市“全国十佳留守儿童”何灿带着妹妹走进央视,共话留守孩子快乐成长的历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安庆十四中、迎江区沿江路小学等学校实施“蓝天工程”的做法,经过中央电视台播放,向全国推广。
3、德育评价改革——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安庆教育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让评价的人文关怀内化为教师自觉的行为,使之成为一种职业责任、职业规范、职业习惯、职业素养、职业敏感乃至一种职业精神。我市创新德育评价机制,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实施“多元多级”评价,开展了“专项标兵”、“校园之星”、“十佳标兵”等评选活动,从不同的维度、依照不同标准激励学生,使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和认识自己的价值,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安庆二中各种标兵的评选,一个学期就有600多人获奖,让平时少被关注的孩子同样感受到快乐、自信、幸福;安庆市高花亭小学的“规范之星”评选,在规范行为中发现学生的优点,让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能够演绎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成就着学生一生的发展。
二、文化立校,铸就学校品牌
当代学校文化的核心功能与价值在于,培育学生坚实深厚的科学与人文基础,铸就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安庆教育“向细节要质量,向教研要发展,向特色要品位”,追求文化立校的最高管理境界。
(一)精细管理,让制度升华为学校精神。我们认为,学校管理的基础是常规管理,抓常规就是抓队伍,抓作风,抓效能,抓质量,让常规管理在规范中优化,在优化中创新。
1、让管理彰显学校文化。精细化管理是安庆教育的优良传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庆教育品牌的一大特色。规范管理,让常规检查成为制度。我们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学期都不定期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常规检查,检查组采取不打招呼,不听汇报,按照《安庆市教学常规管理要求》,进课堂、进食堂、进宿舍,走进教师、走进学生、走进社区,通过听课、座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校管理的真实情况,并将检查情况及时通报,限期整改,将之作为学校领导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常规管理检查公认优秀的学校才有资格申报示范学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坚持“三定备课制度”——“定时间、定主备人、定备课内容”,建立了规范的集体备课制度,要求做到“生课熟背,熟课新备,课前默备,课后复备,全册通备,逐节精备”。以制度规范教师备课行为,从而达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精益求精的目标。每学期一次的教师备课笔记、学生的作业展览在我市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安庆石化一中借鉴企业管理的成功模式量化管理制度,其经验吸引了市内外诸多同行前来观摩学习。2006年4月,“全国中小学规范化管理论坛”在我市举办,安庆教育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成功经验开始走向全国。
2、让精神激励师生成长。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制度向文化转化是学校由初创到成熟,由粗放到精致,从弱校到强校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构建先进的学校文化,强化文化的引导作用,使我们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师生“求知的学园,生活的花园,活动的乐园,温馨的家园”。我们要求教师做到“每日三问”:“今天我的课学生喜欢没有?今天我读了没有?今天我写了没有?”要求校长做到“每日三问”:“今天我们的学生进步了没有?今天我们的教师进步了没有?今天我们的学校进步了没有?”要求教师每学期读一本书,写一篇论文,参加一个课题研究。努力“当科研型领导,做学者型校长,成专家型教师”。让学习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习惯,让每一个校园洋溢着书香的气息,让文化滋润师生的心灵。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1990年视察太湖中学时的亲笔题词“难学能学,难行能行”,已成为省级示范高中太中的校训,成为学校精神,升华为学校文化,激励着太中学子勇攀高峰,成人成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地处农村的省级示范高中——程集中学,创造性地提出了“榜上有名,脚下有路”的办学模式,让教育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 校本教研,让教师体验成长的幸福。教师是第一资源,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校本教研让教师在教学中提升,在提升中享受到成长的快乐;在研究中成长,在成长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幸福。
淘宝网女装秋装新款眼霜什么牌子的护手霜好效果好的哪种防晒霜好红血丝瘦腿哪个牌子的好1、校本教研——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不能走出多远。校本教研,可以唤醒教师沉睡的研究意识,增强自我意识,使他们获得生命的升华。我市校本教研凸显出“本土性、主体性、实践性、文化性”四个特色,立足于身边的人和事,在研究中激发教师的潜能,唤醒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幸福感。我们通过“优质课”、“精品课”、“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评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不断成长。
2、校本教研——体验生命的成长过程。从根本上讲,校本教研是一种对话的文化,是教师主体生命的投入,是教师生命展开的过程。我市校本教研的总目标是“三特三让”,即“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育,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近些年来,我市“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名校长博客”纷纷登台亮相,与普通教师真情互动,在互动中不断地反馈、调节、体验,领悟到教育的技艺,体验到教育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我市“送教下乡活动”轰轰烈烈,鼓励优秀教师支援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优秀教师在支教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让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师在学习、交流中体验成长的幸福。
3、校本教研——凝聚团队的智慧力量。我们已初步实现了校本教研的“六化”,即“教研工作网络化”、“课题研究规范化”、“成果转换广泛化”、“校本教研特色化”、“名师工程制度化”、“学校管理品位化”。我们建立了一批教科研基地和教研资源中心,推出了“百课万人计划”。目前我市已有市级立项课题213项,省级80项,国家级10项。由局领导主持的省级重点课题《课改理念下小学生评价实施方案研究》,获得安徽省第五届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这项课题凝聚了我市40个单位300多位教师的心血与智慧。2006年12月,展现我市校本教研成果的《新课堂新评价:新课程小学教学评价案例》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公开发行。
(三) 一校一品,让特色彰显学校的品质。创建学校特色文化,就是要张扬学校个性,在创新上求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从而积淀成特色文化,打造出品牌学校。
1、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我们构建现代学校文化必须尊重历史,植根于历史,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百年名校安庆一中,恪守“诚毅”校训,以“育才兴国”为己任,一个学校就培养了10名院士;桐城中学,“勉成国器”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桐中师生自勉自励、奋发有为;潜山县野寨中学秉承“以浩然正气,厚德载物;以至美之质,自强不息”的办学理念,传统文化催人奋进。地处农村、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浮山中学,以“言教、身教、勤教、善教”的教风和“求勤、求诚、求精、求真”的学风,培育了2名院士。
2、多元文化——培育学校特色。学校应从战略高度建设学校文化,以多元的文化载体培育学校特色,努力提高办学实力和品位。怀宁县实验小学开展经典朗诵活动,倡导“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成为全省知名的“经典诵读”的特色学校。潜山县舒州逸夫小学让“梅文化”成为学校特色文化,让梅精神成为学校精神。他们种梅树、扎梅根、以物化人,他们办梅展、诵梅诗、以文育人,他们品梅魂、立梅格、实践做人。安庆二中充分利用班级宣言、励志标语、励志歌曲、励志影片、心灵早餐等多种载体,来构建“励志型班级文化场”,让“我自信,我成才”成为全体学生的人生信条。
三、教育超市,抒写教育新篇
教育的理想就是构筑理想的教育。为实现和谐社会美好的教育蓝图,我们关注基础教育内涵发展上的优质均衡,正在研究和探索一种现代教育新模式——教育超市。“教育超市”确立“教育就是服务”的思想,树立服务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竞争意识、特色意识等六大意识,通过超市区域、超市学校、超市课堂的建构,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服务的最优化、产品的丰富化,以满足受教育者需求的个性化,从而最终实现“人人成人”的培养目标。
(一)超市区域,架构现代教育的“立交桥”。从宏观层面上,均衡、和谐、优质的区域教育应该像是一个大型教育超市,这是一种“产品”丰富、“交通”立体、转换自由、开放有序的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学习服务中心。
1、双进工程——开设教育“直通车”。我们与安庆师范学院合作,让一批中学名师走上大学讲堂,为在校师范生带去丰富的实践经验;让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走进中学,在中学设立教研基地。我们还积极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院的合作,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庆医专与我市职业中学、普通中学在招生、培训、实习等方面形成一套积极的合作与发展机制,让职业教育形成一个顺畅的链条,形成良性互动。“教育直通车”、“双进双促”等合作模式,通过互派交流,加强协作,实现了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合作和共赢。
2、校际协作——创建教育“共同体”。2005年我市启动了“一托二、一托三”教育帮扶工程,每一所省、市级示范学校都帮扶一到两所相对薄弱的学校,组成办学共同体,带动了全市150所薄弱学校跨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安庆五中联合周边中小学构建“城西教育共同体”,安庆十四中、人民路小学、石化三小等学校长期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安庆二中、野寨中学、桐城七中组建“高中课改样本校区域联合体”。教育超市“连锁经营”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弱弱携手、强弱牵手、强强联手,形成了教育合力,促进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走进社区——建立教育“中转站”。我们积极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让教育走进社区,建立教育中转站,让教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五期“宜城教育讲坛”,邀请市内外教育专家与广大市民面对面,关注教育热点,探讨教育焦点,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了“安庆教育面对面”活动,通过在《安庆日报》开辟教育专版、与安庆电视台合作推出《教育十分》、《教育直播室》等节目,向社会及时传递教育发展信息,展示教育发展成果,提供各种教育服务。市教育局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开展“教育社会心连心”系列活动,义务开展职业培训工作,使我们的教育超市真正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贴近社会生活实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超市学校,打造多元教育的“服务体”。从中观层面上,我们把能够提供优质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称之为超市学校。在超市学校里,顾客有了更多的、更直接的选择权,所有的教育资源都开架展示,学习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教育产品与教学模式。
1、经营学校——凸显服务功能。经营学校要求校长不仅要对上级负责,更要对师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校长不仅是学校的组织管理者,还应当是教育资源的运营者,学校发展的规划师。2007年8月,市教育局决定,将坐落在安庆市繁华地带的安庆六中并入到邻近的省示范高中安庆二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更多的人。安庆市健康路小学树立“学校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家长和学生服务”的意识,要求全体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做到“三不要”,即不要迁怒家长,不要冷淡家长,不要向家长告状,并在学校门前设立意见箱,开通家长投诉电话,为学校教育注入更多的人性化关怀。
2、组织创新——促进和谐共建。构建教育超市就必须突破教育组织制度上的障碍。超市学校是一个功能强大、统一高效、技术保障先进的组织服务体系。我市许多学校都设置了“社区活动部”这样的新组织,策划安排学校与所在社区的各种组织之间的双向互动活动,开展了“廉洁文化进社区”等活动,让学校成为廉洁文化的代言人,推动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2007年由省委宣传部、《安徽电视台》联合组织的“党风廉政江淮行”将我市作为第一站,并对我市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报道。
3、产品多元——满足个性需求。就超市学校而言,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课程特色,关键是要实现课程形态多样化和所有教学资源的“开架”提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在安庆的“超市学校”里,安庆七中等学校大胆地进行了传统艺术进校园的试点工作,开展了“黄梅戏艺术进校园”活动,将校园文化建设和黄梅戏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枞阳县牛集综合高中融普通高中教育、职业高中教育、音体美特长教育于一体,让学生适性发展。2006年4月,以“安庆戏剧文化”、“安庆近代工业”等为主题的中学生互动节目,每集45分钟,在中央电视台《第二起跑线》栏目连续四期滚动播出一个月,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三)超市课堂,经营个性教育的“百货架”。从微观层面上看,作为学校子系统的班级,更应该像是一个教育超市,这里能够提供分层教学服务和个性化辅导的平台和通道,能为每一个“顾客”和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称心满意的服务。
1、过程“开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超市课堂”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平等对话,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让每一块“金子”都能在课堂中闪光。安庆十六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主发展。华中路第一小学建立了全省第一家校园电视台——“小红花”科普电视台,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眼去观察,自己的心去感悟,自己的手去拍摄,用自己的声音播出发生在身边的科普故事。省、市电视台多次予以报道,中央电视台“儿童原创节目研讨会”在该校召开,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于会议期间亲临指导并题词。
2、内容“开架”——让孩子品尝成功的喜悦。“超市课堂”,教育产品繁多,学生有“物”可选,让每个学生都能领略到学习的乐趣,让每个孩子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安庆的超市课堂里,更多的地方课程、校本研修课程得到研发和开设,例如《可爱的安庆》、《桐城派文化》、《陈独秀研究》等一批具有地方文化底蕴和特色的乡土教材,实现了“三进”——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我们的许多“超市课堂”设计出了有一定坡度的A、B、C等多套学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求选择不同难度的内容,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自选适合自己的教材和作业,初步实现了选择性学习和多元化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从2005年开始,我市就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2006年1月《大众科技报》对此予以了报道。
3、方法“开架”——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开架式”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决策、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中学会选择和自主地学习,实现个性化的发展。迎江区人民路小学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故错换位”、“避重就轻”等方法,让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与朝气,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高琦小学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读中评”、“思中评”、“议中评”,让精彩的个性化评价语言激起同学们更多的思维火花。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律。”仰望教育的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呼唤教育的情怀,它是那样的庄严而圣洁。在这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原野上,安庆教育人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勇于创新,奋发进取,让最美丽的教育之花在每一所校园绽放,让每一所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圣殿,让每一位师生在精神圣殿里幸福成长。安庆教育,在生命的世界诗意地行走,用爱和智慧铸就品牌!